伏羲文化
FuXiculture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>>伏羲文化>>伏羲文化

太昊陵朝祖会:中华大地上最独特的原始文化符号

时间:2021-03-19 11:43 作者:admin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5987 次

  太昊陵是“三皇之首”太昊伏羲氏的陵庙。发启于6000多年前的太昊陵二月朝祖庙会,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。而庙会的深厚内涵无不与伏羲和伏羲文化密切相关。


  庙会期间,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,是庙会上最出彩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。主要表演形式有舞龙、舞狮、旱船、盘鼓、腰鼓、戏剧、竞技、游艺、曲艺等应有尽有。说庙会是一个传统民间游艺的展示会也不为过。

  与其他庙会相比,太昊陵二月朝祖会习俗中有两个最独特的原始文化符号,却是在全国绝无仅有。


  一是"担经挑",也称"担花篮"。"担经挑"是最为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。庙会期间,每天都可以看到来太昊陵进香祭祖悦神求福的"经挑班子"。这些"经挑班子"或在伏羲陵前,或在统天殿月台广场,或在羲皇文化广场,载歌载舞,且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驻足观看。

  经挑队每班四个老斋公(老太太)。三人表演,一人打经板(竹制),在经板声中以说明形式为表演者伴奏。三副经挑中六种花篮,花篮竹制精巧,有龙、狮子、虎、宝瓶等式样。表演者身段灵活,舞步轻盈,全身饰黑色服装,偏大襟上衣,大腰裤均镶彩边,扎裹腿,绣花黑鞋,黑头纱长约五尺,下缀二寸长穗。舞姿态变化有三:一是“剪子股”。一人在前,两人随后穿叉而过时,要背靠背,使背后下垂的黑纱相互交合,象征伏羲女娲的交尾状。其形状与东汉武梁祠石像之一相似。二是“铁索链”:一人走这条路线,两人走另条路线时像拧麻花似多次重迭在一起;三是“履迹步”(源于华胥氏履巨人迹而生伏羲)。一人在前,三人朝一个方向沿履而舞,节奏慢时,步履象蛇在蠕动,节奏快时,又像蛟龙在盘旋,相互追逐,表现了伏羲、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。

  二是有随处可见的"泥泥狗"。泥泥狗也称"太昊陵狗"、"陵狗",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,吹之有声。每年的太昊陵庙会上,都布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。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,有斑鸠、蛇、蛙、独角兽、双头狗、人面猴、抱桃猴、草帽老虎、龟、燕等达上百种之多。其形象夸张,神态各异,于古拙中见寓意。


  据考,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。其名字可以追溯到远古图腾崇拜。伏羲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,狗是最早被驯养的家畜。在游牧渔猎时代,狗能帮助人类照看牧群、守护报警,忠诚的和人类站在一起共同抵御野兽的侵袭。因此,先民们认为狗是一种帮助人类的神秘力量,受到人类的崇拜。上古时,先民们从图腾崇拜出发,认为狗是天上派来拯救生灵的,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。因此,远古曾出现以狗为图腾的部落,最后亦加入了龙图腾的氏族部落。极具考古意义的是,淮阳民间泥塑陵狗与《山海经》记载的众多神祗怪异,如出一辙,因此又被国内外专家们誉为“真图腾”、“活化石”。





版权所有:太昊陵文物保护中心      地址:河南省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
景区办公电话:0394-2693610      景区热线电话:4006394036      邮箱:taihaolingyx@126.com      备案号:豫ICP备18003890号-1